药材名称:淡竹叶

别名:迷身草、山鸡米

采收加工: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药用部位:茎叶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科:禾本科

原植物:淡竹叶

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

高40-90cm。根状茎粗短,坚硬。须根稀疏,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秆纤弱,多少木质化。

叶互生,广被外形,长5-20cm,宽1.5-3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基部近圆形或换形而渐狭缩成柄状或无柄,平行脉多条,并有明显横脉,呈小长方格状,两面光滑或有小刺毛;叶鞘边线光滑或具纤毛;叶舌短小,质硬,长0.5-1mm,有缘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cm,分枝较少,疏散,斜升或展开;小穗线状技针形,长7-12mm(连同短芒),宽1.5-2.5mm,具粗壮小穗柄,长约1mm;颖长圆形,具五脉,先端钝,边缘薄膜质,第1颖短于第2颖;外稻较颖为长,被针形,长6-7mm,宽约3mm,先端具短尖头,具5-7脉,内释较外停为短,膜质透明。

颖果纺锤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淡竹叶药材性状:茎圆柱形,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淡黄绿色,有节,节上抱有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被外形,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开裂,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优等品以叶大、色绿、不带根及花者为佳。

淡竹叶药性:

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去湿,去热除烦。

淡竹叶甘寒渗利,疏通小便,清泄膀胱湿热。

拣去杂质及根,切段,晒干。

甘;淡;寒

清热;除烦;利尿。主烦热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浊

内服:煎汤,9-15g。

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

①治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②治热淋:淡竹叶四钱,灯芯草三钱,海金沙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2.《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3.《握灵本草》:去胃热。

4.《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5.《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

6.《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痛。

7.《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8.《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除去杂质,切段。

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6~9g。

置干燥处。

(1)淡竹叶的块根形似麦冬,华东地区有称之为“竹叶麦冬”者,非中药之麦冬。

(2)淡竹叶并非淡竹PhyllostachysnigraMunrovar.henonis(Miff)Stapf.exRehd.之叶。

(3)江苏地区有以鸭跖草Commelin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yz/1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