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立春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冻结于冬,天凝地闭。

立春时节,惠风和畅;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二候|蜇虫始振

是冬之时,万物凋零。

蜇眠之虫,渐渐复苏;

百鸟鸣唱,生机勃勃。

三候|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而高也。

河冰融化,鱼跃水面;

草木初萌,春耕播种。

立春.习俗01立春祭

古时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仍有一些民俗遗存,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踏青等。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

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立春岁首拜太岁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02打春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将土块放在牲畜圈,意为槽头兴旺。把粮食放在粮仓,意为仓满粮足。

03戴春胜指立春这天妇女们剪裁各种春天动物的装饰,戴在头上或者贴在家里的一种习俗。“胜”是装饰品的意思,制作上使用绢、罗或者纸都可以,纸是最常用的一种,用这些材料制作成长条的小旗子,或者剪裁成燕子尾巴、鸡、柳条、蝴蝶或者花鸟的形状戴在头上,表示迎春。

唐宋时盛行制春幡,谓之“春胜”。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妇女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卉样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

04春贴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05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中国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温馨提示

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环生学子眼中的春天

风抚垂柳,丝丝新绿,春色悄然而至,美好的事都将如期而至,启东复苏,人间值得,愿世界平安,你我无恙!

——加工陆佳丽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风如约而至,吹暖每个角落。

——环控沈明春

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环工陈焱

春天的诗很美,春天的梦很甜,春天的脚步更快。倾听春天的声音,是天赖般的深随,追逐春天的影子,是微笑的期盼。

——环控王祺

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一朵春花探出头,一年新盛又一年。

——加工黄诗杰

你的春日好运正在派送中,请保持心情舒畅。

——环工丁徐圣

送别经久的冬,四季初始,佳期如许。

——加工蔡新卓

立春的日子里,原谅我在的城市只有灰不拉几的天空,偶尔晴空万里也看不着这么多云朵。

——营养吴宋杰

大自然的纤手掠过云天,一星绿、一点红,无数的生机,就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蔓延出世界的五彩斑斓。阳光散发温暖,河水流淌欢畅,每一天都被赋予了同一个名字——春天。

——环本赵苏禅

END

审核:白玉麟赵苏禅

小编:陆佳丽

图片来源:宣传部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yz/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