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新华先锋”一起玩耍

文=新华君图=李晨

正文共:字26图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边城》可以说沈从文最为知名的一部小说。《年,《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边城》名列第二。

在《边城》这本书中,沈从文用秀丽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构筑了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以及翠翠、爷爷、顺顺、大老、二老等无数个可爱、可敬、可悲的人物。“茶峒地方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故事写得很美,写得真实,有人就认为真有那么一回事。有的华侨青年,读了《边城》,回国来很想到茶峒去看看,看看那个溪水、白塔、渡船,看看渡船老人的坟,看看翠翠曾在哪里吹竹管……

然而,《边城》笔下的人文风景早已消逝。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

辛亏有画家李晨,他历经三年,画出了沈从文小说《边城》最美的样子。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翠翠,那一定是画家李晨笔下的模样。

李晨是年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在插图和连环画领域中默默地耕耘,连环画作《萧萧》、《红嫂》和系列外国小说插图,风格淡雅,形象朴实,结构精致,赢得广泛赞誉。而他创作的《边城》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其实,他在创作《边城》之前就根据沈从文小说创作了《萧萧》。

画边城可说是他的一直以来的夙愿。二十几年前,年轻的他初到湘西,他就被那“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湘西·题记》年]的湘西打动了。那落后封闭的小城有着俯拾即是的愚昧和蛮荒,但那些纯厚的乡民们却无时不在赤诚与坦然中呈现着生命的律动,彰显出蓬勃的生机。这纯厚让年轻的画家李晨深受感动和敬仰;那暮霭,那竹篁,那船歌让他留连忘返,悄然在他心中凝成一种情结。多年以后,当他再次拿出当年的《萧萧》时,这情结便挥之不去……

后来,他再次来到湘西。这一方天地即便已难免被现代工业文明所侵袭,却依然不失其民风的拙朴与山水的灵秀。走遍小城所有的街巷、店铺、水码头,白日里热闹的集市,黄昏时寂静的河街……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年]便次第于心幕间铺陈开来。三三、阿金、黑猫、柏子、龙朱、翠翠……那些爱恨交织,那些壮美与苦难,那些无言的惆怅与朴实无华的赞叹无不被这氤氲山水浸染得情景交融。

黄狗

画《边城》的打算早已在心头。记不得是哪一次来湘西了,李晨在凤凰的一条街上看到一条黄狗。那条耷拉耳朵的黄狗特别像翠翠的狗。他看了一眼,就记住了,也萌生了画《边城》的想法。李晨真的到凤凰城寻找那条黄狗了。岂止寻找黄狗,他还要寻找翠翠的船。沈从文用文字描写的船,北方人李晨想象不出来,他需要看到实物,有据可凭,才不至于闹出笑话。

狗是通人性的。李晨造访茶桐,这是《边城》故事发生的地方。在一家乡村酒肆用了餐,李晨乘车赶往另外一个地方。汽车在弯曲起伏的山路上行驶,李晨还在想着《边城》中的那条狗和那条船。偶然看一眼汽车后视镜,看见一条黄狗。李晨本能地回过头,眼中的黄狗尾随汽车,一路狂奔。汽车停下来,李晨下车,黄狗扑过来,在李晨身边戏耍。

李晨抚摸黄狗的脑袋,黄狗温顺地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李晨熟悉这种目光,翠翠的狗就有这样的目光。李晨的心热了,他请黄狗上车,可是,狗一动不动,看着他,在原地蹲着。李晨明白了,它不想离开故乡,尽管它眼睛里的李晨像主人一样慈祥,但它知道,这位“主人”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李晨走了,他看着一直站在小路上的黄狗,有一点伤感。不过,他记住了这条黄狗,最终把它画进了《边城》,成为李晨记忆中的一部分。

为了画好《边城》李晨研究《边城》,煞费苦心。他反复看原著《边城》,反复看电影《边城》,他希望自己的连环画《边城》的细节更生动、更细致。以至于最后他几乎成为一个湘西人,湘西成了他精神的家园。许多小镇,许多村庄,他随口而出。俨然不是外乡人。

葬礼

《边城》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翠翠爷爷的葬礼。边城的少数民族葬礼,有着迥异于中原的丧葬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统。李晨计划真实描绘翠翠爷爷的葬礼,让读者看到苗族葬礼的特殊形态。来湘西的李晨,希望看到一场苗族的葬礼。为此,李晨以天使般的耐心期待着。 

从凤凰到吉首的路不算世界上最难行的路,但,绝对是不好走的路。李晨乘汽车在山间公路上行走,途经一个镇,就下车了。几个学生与他同行。他听说有一位苗族老人离开人世了,葬礼即将举行,便闻讯而至。他向一位路人询问,得知苗族老人的家在乡下,也就是说离小镇还有30公里的路程。已是黄昏了,李晨下定决心,就去30公里之外的那个村庄。李晨雇了一台农用三轮车,顺着一条小路,去苗族老人的家乡参加葬礼。 

天渐渐黑下来,车速降下来,如同蜗牛,缓缓前行。车灯跳跃几下,熄灭了,眼前一片漆黑。司机打开手电,借助微弱的光,继续前行。到村庄时,晚饭时间过去了。农用车司机好心地请李晨到他们家里吃饭。人生地不熟,李晨别无选择。

司机的家像一个暗堡,穿过一个窄窄的门,进入司机家的正房,如同进入了隐蔽处。一个老人看着一台雪花飞溅的电视机,呆若木鸡。李晨倒吸一口凉气。司机十分麻利,很快做出几道菜,李晨也不知道是些什么菜,不管不顾地吃起来。突然,房间西侧的一道墙裂开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走出来,面无表情。她一言不发,从房间里经过,像一个幽灵。李晨看一眼学生,他发现,学生们的感觉与自己相同。

李晨起身,要去洗手间。司机抬手指示,李晨顺着司机的指示而行。洗手间当然简易,李晨还没有站稳,一头猪突然站起来,发出呼呼的声音,几乎把李晨吓破了胆。 

凌晨,李晨目睹了苗族老人的葬礼。为了寻找那种感觉,他们不做旁观者,而是像朋友或家人一样参与葬礼。于是,灵幡、棺木、哭泣的声音、跪拜的礼俗、入土的形式,一一进入李晨的眼帘。他画了几张苗族老人的遗像,他一笔笔画着,他想画出一个逝去生命的沉重。那个凄凉的早晨,李晨似乎看见了翠翠趴在爷爷的棺木上大哭着,也看见了顺顺凄楚的心情和难言的哀伤。

不久,李晨告别了湘西。在沈阳,苗族老人葬礼的奇特情景,一直在他的心中萦绕,久久没有消退。

爷爷

似乎做好了创作连环画《边城》的准备。可是,心中总觉得还有点点遗憾。在湘西寻找爷爷的模特,不理想。在李晨看来,爷爷是伟岸的、豪爽的,应该有着高大的身材。然而,湘西人天然的精致和娇小,让他不能在生活中确定爷爷的形象。他想,还是回东北找吧。

李晨在沈阳的太原街上走着,本没有什么打算,就是随意地走。在天桥的入口,一个弯着腰、捡拾杂物的老人从李晨的面前经过,他担心碰着老人,就停下脚步,等待老人经过。老人感觉到李晨的礼让,自然抬起头,看一眼李晨。就是这随意的一瞥,李晨惊呆了,这张脸不就是《边城》中爷爷的脸嘛。

李晨冲老人笑着,并攀谈起来。老人来自徐州,没有目的地,马上要回去了。李晨说,等几天吧,给您画像,给您买回家的车票,还有付给您稿费。无疑,李晨说的这些名词,老人均感陌生。既然答应买回家的车票,留几天,何乐不为呢。老人留下来,期待与李晨的合作。李晨给老人买了新衣服,又陪他喝酒,老人很高兴。几天下来,李晨给老人拍了很多照片,又画了十余张素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老人显得有内涵,与李晨朝夕相处,显示出“爷爷”的气质。老人走之前,对李晨说,这几天他感到了幸福。

李晨的女学生,对老人敬爱有加,她送老人到火车站,还买了许多礼物。老人走后,这位伤感的女孩子哭泣起来,她说,她想起了自己的已在天国的爷爷。

素描

为了《边城》,生活中处处显示出诗意。基于此,李晨开始创作。画《边城》从开始酝酿人物,到根据原著设计场景,逐步形成初稿;经历选角色的种种波折;再屡屡调整、删改、排序,到最后定稿,大约有三年时间。

湘西多水,《边城》是水托起来的,有水文化。李晨想画出水的意境来。可是,一些人提出异议,认为素描很难表现水,李晨的想法有可能落不到实处。李晨不服气,手段是客观,想象和创造是主观,他首先相信了自己。于是,他根据自己的感觉画着,一笔笔地画,一幅幅地画,最后把完整的《边城》呈现出来,拓展了人们欣赏沈从文《边城》的渠道。最终有了李晨笔下最美的的《边城》,最美的翠翠。

其它推荐

[作者]沈从文[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人性世界一曲婉转的心灵牧歌

深情诠释生命中的忧思和浪漫

?内容简介:青春版·沈从文作品集,经典小说×唯美散文×爱情书信,《湘行散记》《湘行书简》代表作品结集。人性世界一曲婉转的心灵牧歌,完美诠释生命中的忧思与浪漫。

?作者简介:沈从文,湖南凤凰人。作家,文化史专家。其文清新脱俗、语言朴实,趋向浪漫主义,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湘西世界”。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行散记》《从文家书》。

#互动时间#

你喜欢《边城》吗,说说吧!

新华先锋(ID:xhxfwixin)

每日赠书,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yz/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