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一城文脉峨眉山
分 享 徐 道 原 创 作 品 一城文脉峨嵋山 徐传国 博山,古称颜神。一河穿过,四山守城。一河即孝妇河,四山为青龙山、白虎山、峨眉山、凤凰山。呈“太极河道;左青龙,右白虎;东生峨眉,西展凤凰”之相,的确是一风水宝地。 ——题记 “峨岭者,峨嵋也。峨嵋也者,蛾眉也。山形秀曲,入眉之临目也。北来者十里间,遥见四山高寒,一峰隐秀,楼阁三成,在青苍烟霾中,峨岭上文昌祠也。在城南关。”(孙廷铨著,《颜山杂记》,卷一“山谷”。)多年前,乡贤孙廷铨用了73个字所描述的峨岭即位于博山城东街道办事处南部、海拔米、东西走向的峨嵋山。 峨嵋即蛾眉,其意如《峨眉郡志》所云“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峨眉郡志》清代时的一篇文章。)这里的“蛾”乃蚕蛾。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香港:学林出版社,年),非常受古代女子喜爱,因此用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唐代清河诗人张祜曾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其二》)唐朝的蛾眉阔而短,因此又名桂叶眉。蚕蛾或者桂叶,比作女人之眉毛,都极有美感。 蛾眉,还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为美女的代称。《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南朝·梁高爽《咏镜》:“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说的正是此意。另外,蛾眉,还喻指远山。元·萨都剌《走笔赠燕会初》就有“西湖天镜碧堕地,吴山蛾眉春入窗”的诗句。 博山自古有八景。“峨岭”自是一景,素有“峨岭晴岚啼乱鸦(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卷一下,“古迹”,颜神八景,镇通判山右仁斋和清诗)”之诗誉。八景中,除了“黑山暮雨”“禹山积雪”“仙洞藏春”三景,“孝水澄清”“阳坡绕翠”“秋谷高风”“珠泉印月”四景全在峨嵋山周围。足见峨眉景色的娇艳和娇宠。难怪在博山的志书中,对峨嵋山均有记载。“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朝阳坡。西峰累石高八九尺,如笔。名‘文笔峰’。”(富申主持纂修《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峨嵋山’。环抱城垣如屏障,上有石峰矗立,名曰‘文笔峰’。又名文昌庙。新建泰山行宫。”(《续修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 赵执信在其《峨岭文昌宫重修记》中写到:“峨岭之于镇也,位乎巽隅,趾籍南郊,阴垂半城,望之郁然,实表灵秀。”(赵执信,《峨岭文昌宫重修记》)“阴垂半城”之城即是由“城周围三里,雉堞七百三十,高二丈三尺,广五百一十八丈五尺。门四,南曰‘龙泉’,北曰‘范河’,东曰‘荆山’,西曰‘禹石’(《博山县志》,卷二,“城池”)”的城墙所围的博山老城。现在想来,孙廷铨所说的“入眉之临目”之目即是博山老城。南有近在咫尺宛如美丽女子之眉毛的峨嵋山,可谓博山人之幸运。 峨嵋山和博山城,构成如此精致的画面,引来诸多文人墨客的感想。孙廷铨《春日登望文昌阁》,诗云:“空山楼观倚孤城,女堞山楼共晚晴。风物齐都悬一赋,弦歌鲁俗问诸生。烟浮近郭千家小,雪尽平原二水明。往事低回余醉墨,荒碑犹认旧题名。”赵执琯《九日峨岭登高》写到:“出门秋色若为期,与客登临处处宜。霜树千重红韎韐,溪流一带碧玻璃。往来野菊扶行屐,断续山风倒接?。稍觉林间新月上,归途人影渐参差。”峨嵋山,不单单是一座山,也并非仅仅长得像美丽女子或其眉毛那样简单,她定是有着诸多景象和故事。 齐鲁交界线的齐长城,在峨嵋山上东西穿过。孙廷铨《长城考》一文记有“古长城,在峨岭之巅。西绝孝水,跨凤凰岭、团山,迤南入泰山莱芜界。东逾秋谷,东阜而东,皆长城旧迹也。”(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三,“长城考”)《博山县志》在记载“长城岭”时,即以“峨岭”为标点:“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脊西行,跨风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博山县志》,卷一,山川) 关于古长城的遗址,年山东省文管会曾派员实地调查,在峨嵋山等处发现长城的墙基残迹,清咸丰年间依城筑郭的根基保存得较为完整。年,在峨嵋山挖掘出战国时期3把青铜剑。峨嵋山,肩担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多年筑成、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的齐长城,更具历史的含义和现实的价值。 除了齐长城,峨嵋山还拥有文笔峰、文昌阁、魁星楼。《颜山镇志》有载““文笔山,在城南里许。开屏列障,即镇城来脉少祖山也。一名‘峨岭’,一名‘朝阳坡’。东峰有文昌祠、魁星楼。西峰如蛾眉。初,以儿戏垒石为塔,高三十尺,南拱文庙。后科甲建盛,遂称‘文笔峰’云。”(《颜山镇志》卷一下“山川”,康熙九年())由此,我们知道峨嵋山也叫文笔山。 民主先驱蒋衍升曾赋诗《咏峨嵋山》:“遥瞩东南林壑美,名山自古寺峨嵋。借他一管文峰笔,好为颜城巧画眉。”诗中“好为颜城巧画眉”的“文峰笔”,民间俗称“馍馍顶”,就在峨嵋山山脊中端最高处,始建于明代。很多地方自古有文笔山、文笔峰,或文笔塔。文笔山或文笔峰多是酷似文笔的自然山峰,而文笔塔多是人们所建的六角或八角形的奇数高塔。博山的文笔峰,“初,以儿戏垒石为塔”,还是儿戏始于塔倒,不好考证。但有一点可知,她即叫文笔山,也有用石块垒起的文笔塔,因考上进士、举人的人多了起来也叫了文笔峰。由此可说,文笔山、文笔峰、文笔塔,博山算是占全了。 清朝人高见南有记:“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但是,赵执信《饴山文集》中所载《葺理艾笔峰小引》一文,却联系自己的经历,对文笔峰的作用有了质疑:“夫乡之文人,果乞灵于此数仞之山石耶?”(赵执信,《饴山文集》中所载《葺理艾笔峰小引》)民国26年()《续修博山县志》卷九“选举志”有明清民国考取的各类人才达人的记录(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卷九,选举志)。这些人才的出现,不能完全归于文笔峰,但是,可以说与由文笔峰引起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所起到的影响不无关系。赵执信如果得知至民国有如此之多的人才出现,定会写诗而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儒雅地矗立在峨嵋山上的文笔峰直指博山的文脉,具有了浓厚人文色彩。 文笔塔,又叫文峰塔、文风塔,还叫文昌塔,与“文昌”有关。文昌,原意属星官名,即常说的“文曲星”或“文星”,也有称“文昌帝君”。有天神与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文昌两字既为星名,又为神名,也就是民间惯称文昌星、文星神。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文昌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旺文,利于读书、功名及事业。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文昌星君掌管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所以,人们崇拜文昌星君,祈求保佑地方文化昌盛、人杰地灵。峨嵋山上,不但有文笔峰,还建有文昌阁,他们都与文脉有关联。两者东西相望,主宰着博山文人的兴旺和文章的兴衰。《颜山镇志》对文昌阁有详细的描写:“文昌阁,城东南文笔山椒,高二层,广三间。巽峰高耸,最宜左奎星楼二层,下圆上尖;右张仙楼亦二层,与奎楼为对。康熙八年建大门并周墙垣。”(《颜神镇志》,卷三上,飨祀) 《颜山镇志》所说的“奎星楼”,位于文昌阁左边,有人认为文昌、奎星为同一星,其实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宫的七宿之首的奎星,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文昌阁的右边为张仙楼。张仙又称送子张仙,传说是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祇,类似于送子娘娘、鬼子母神,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吉祥神。峨岭,除了形像蛾眉,还有齐长城、文笔峰、文昌阁、奎星楼、张仙楼,也就有了文曲昌兴之象。 相传,古时,峨岭来了一对人参娃。男娃方脸大耳,又白又胖;女娃柳眉凤眼,身材苗条。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金高粱、银玉米、玉豆荚。山上还生出了金咬乖、玉蚂蚱、翠蝴蝶。峨嵋山,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简直成了一个聚宝圣地了。 在峨嵋山脚下,有间破草房,住着母子二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家穷,儿子却十分孝顺,每日砍柴卖柴归来,总要给母亲买回点可口的吃食。一天,他上山打柴,捉了两只咬乖。回到家里,活咬乖变成了金咬乖。于是,他便到金银首饰店里兑换了钱,置了宅子买了地,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另有一个忠厚老实的铁匠。他被人骗了钱,到一家酒馆喝了闷酒。很晚回家,路过峨嵋山后坡,看到满坡满地的红高粱。那天是农历腊月十五,寒冬腊月,哪里来的肥枝大叶的高粱?他折了几穗高粱,想给家人看看,见识见识大冬天长的高粱。回家一看,原来是金高粱!他买了金子,一夜之间成了有钱人。 后来,峨嵋山上好心穷人得到金高粱、银玉米、玉豆荚等的事接二连三地出现。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来了一个蓝眼睛、黄头发、大鼻子的夷人。他施展邪术,逮住了那个男参娃,女参娃哭着逃走了。从此,峨嵋山上再也没有什么金咬乖、玉蚂蚱、翠蝴蝶了,也没有了金庄稼(《博山民间文学集成》,年)。 故事很好,但结局令人失望。这或许是编者悲愤峨嵋山的建筑几经毁坏之情。清初赵氏家族曾重修文昌阁一次,赵执信在其《峨岭文昌宫重修记》中写到“增钟楼於右,移小堂於左,以憩游者。其后筑室数楹,以庇司香火者风雨。”(赵执信,《峨岭文昌宫重修记》)年8月,第一次解放博山城,山东纵队三师七团首先攻占了凤凰山、神头电厂和峨嵋山上的奎星楼、新泰山等高地。(《博山地名志》,年)“山巅早年建有“文昌庙”。并有以人力筑一笔状石峰,名为“文峰笔”。今皆毁。”年《博山地名志》还有“皆毁”的记载。直至年,峨眉山山人称馍馍顶的文峰笔重新修建完成。年,历经5年的时间,文昌阁、魁星楼在西峰东侧得到恢复性建立。至此,峨嵋山才成了现今的模样。 廪贡生、曾任钜野等县教谕、主讲过范泉书院、著有《种松书屋自删诗》的孙崇垣,曾写有《峨嵋岭闲眺》一诗,曰:“山近时登眺,天晴望转遥。花光经雨艳,鸟语入春娇。磬响林中寺,人歌水上桥。虽然傍城市,我意自幽廖。”喧嚣的城市近在咫尺,而这位攀登峨岭的常客,身在峨岭之上,却独有一种超脱物外的恬静淡然。 现代人登临峨嵋山会有如此心境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yz/6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去甲醛这10大植物高手有你知道的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