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ZebrinapendulaSchnizl.

中药名:吊竹梅

土名:水竹草、白带草、花叶竹节草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稍柔弱,半肉质,分枝,披散或悬垂,长约1米,秃净或被疏毛。叶无柄;椭圆状卵形至矩圆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部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红色,鞘的顶部和基部或全部均被疏长毛。花团聚于一大一小的顶生的苞片状的叶内;萼片3,合生成一圆柱状的管,长约6毫米;花冠管白色,纤弱,长约1厘米,裂片3,玫瑰色,长约3毫米;雄蕊6;子房3室。果为蒴果。花期不定。

科属:鸭跖草科紫鸭跖草属

分布:常栽培园地或盆内

采集:全年可采

归经:膀胱;肺;大肠经

性味功效:性寒,味甘、淡。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白带,痈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体弱虚寒者和孕妇忌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应用:1.咳血:鲜吊竹梅二至三两,猪肺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2.淋病:鲜吊竹梅二至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3.白带:鲜吊竹梅二至四两,冰糖一两,淡菜一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4.急性结膜炎:吊竹梅全草二两,野芥兰一两。共捣烂,外敷患眼。(《广西中草药》)

5.慢性痢疾:鲜吊竹梅全草二至三两,白米一两。同炒至半成炭为度,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6.乳腺炎:鲜(吊竹梅)全草适量。加生盐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其他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物对离体回肠有兴奋作用;水提物灌流时有舒张血管作用。

3、毒性:吊竹梅煎剂腹腔注射,小鼠全部死亡。

相关论述

1、《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镇咳利水。主治咳嗽,肺水肿,肾性水肿。”

2、《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咳血,白带,慢性痢疾。”

3、《广西本草选编》:“主治目赤肿痛,乳腺炎。”

4、《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瘰疽,毒蛇咬伤。”

5、《广西民族药简编》:“治产后流血过多,小腹痛,心脏性水肿,烧烫伤。”

6、《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淋症,呕血。”

7、《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主治肺炎,百日咳,关节痛,乳糜尿,失眠,狂犬咬伤,无名肿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sz/1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