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晖写信高晖致青年女作家的六封信高晖文本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高晖致青年女作家的六封信 高晖文本展之五 走出与返回 诗意的幸存者 高晖致青年女作家的六封信 ThePoeticSurvivor 走出与返回|诗意的幸存者 文艺家/高晖 策展人/郭长虹王旭 学术主持/郭长虹 总策划/张龙徐兆群 艺术总监/林童 出品人/潘虹 责任编辑/高睿 展期/.09.22—.09.22 关于中道综述 谈及高晖时,阎连科曾经这样说过:“溢出专业的才华是才华,专业内的才华其实是专业。一如鲁迅的版画和他的中国第一部的《中国矿产志》所溢出来的才华样,高晖才是真正才华漫溢的人,因为他除了有丰沛立体的各种文学作品外,他的‘字与猫’,构成了他才华漫溢的横流与风景,使人透过这些‘字猫’而看到一个作家的才华是如何溢成一片汪洋的。”贺绍俊说:“其实,从目前高晖在相关文艺领域的表现看,我们现在很难给他归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高晖是文化名人。” 高晖先生是与中道文化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多年的文学艺术家,他的创造、勤勉和笃定业已赢得中道文化的普遍信赖和尊重。做为文学艺术家,高晖的文本具有多样性和精神一致性,最近一个时期,中道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晖现存文本进行系统的全息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道文化艺术总监郭长虹先生认为:“高晖的写作是一种极其自觉的全集式的写作。高晖的所有文本构成《高晖全集》,同时,高晖的每一文本均是《高晖全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此次高晖文本展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其文学本文为经度,以其视觉艺术作品为纬度交错杂糅进行;二是在高晖文学文本的选择上,按照读者导向原则,并兼顾专业研究者采集文本,即以提供高晖新文本和钩沉其陈旧型文本为主,同时兼及其他,并力争形成单独系列;三是在高晖众多视觉艺术文本的选择上,按照“随机但尽量减少重复”的原则进行。 上述举措,得到高晖文学文本研究专家张清芳教授1的帮助,得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国内相关出版机构和上海王智岚女士等相关朋友的积极配合,小编在此代表中道文化机构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至于高晖本人对此系列文本展,除提出“尊重旧文原貌,除错别字外一律不许动”的要求外,均给予“放手型”信任,这着实令小编感动不已。这组《高晖致四位女作者的六封信》文本,系高晖系列文本展出的第五部分,上述信件均写于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此次为首次单独结集推送。通过这组文本,同样,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特别写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内在精神体系的连贯性。讲真,小编在编制这组信件时,常常被信中所谈及的内容特别字里行间流露的赤子之情感动不已。尽管小编不是标题党,本想为这组文本弄一个更加煽情的名字,鉴于担心不能通过审核,就只能煽情到此啦。总之,但愿有更多的文学青年能读到这些弥足珍贵的文本。 实际上,中道文化旨在通过高晖系列文本展,力争给高晖读者包括藏者带来全息的高晖,并为中道文化在推介其他合作艺术家时提供一种崭新的形式。 1文学批评家、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走出与返回——关于作家高晖的批评研究资料》,即将出版。 ▲感遇图 规格:76.5×59 释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忘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款识:张九龄之《感遇雨首》。己亥秋,高晖写意。 高晖致青年女作家的六封信 致SS/之一 你说,你“在沈城惟一的一封信写给高晖先生”,谢谢。我当然知道,网络时代的手工信件是奢侈品。 我此刻在电脑上写字,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在写回信,和其他时间我在电脑上写作是一样的,假如过多地表达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已经好久没有在纸上写长串的句子啦。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只能这样,我可以在工作的时候写出来,看起来就像是其他工作一样。 那天,我的确有事情要办,于是就匆匆离开啦。这大半年来,我变成一个成天忙乱的人。下面,我俩将要围绕同一话题交流一段时间,尽管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其实,从那天中午去文学院时,我已经接受这样的方式。很久以来,我发现自己对文学已经充满敬畏,不愿意开口谈起它。的确,是这样一种东西,使我缩短年轻的时限,变得不属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写作本身并没有给我带来身体的强悍和内心的坚定,相反,原来拥有的一些勇敢在一点点消耗;我开始注意别人并不注意的东西,而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我认为不重要。常常想一些没有答案的东西,常常盯着一处发呆,有的时候,我会问——这是怎么了。年龄一天天大起来,承受孤独的能力却一天天的减弱。看到一些因为文学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人,我会问自己:我认为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必然的东西吗?我是不是选择了从北坡攀登珠峰?这样说的时候,自己已经知道:我似乎早已被牵扯到一个复杂的案件中,没有能力摆脱,这是一件连环案,那里有自己的规则,我只能按这个规则行事,不管我喜欢还是不喜欢。我是在极少的时刻才有一些骄傲:我知道一点文学的秘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的书写就完了,一个人写不出东西的日子是那样的漫长漫长,真的有点像童年。就在我们说话的这段时间,文学使我产生些许骄傲——我在一个新单位干些杂务。在干那些杂务的间隙里,偶尔还可以写作,这时——我常常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当一个人把对各色生活的体验变为目的以后,一些外在的干扰其实是不存在的,剩下的就是怎样和自己的体力作斗争,以及怎样摆弄自己的时间啦。 ▲中道图 规格:70×46.5 释文:风迥五两月逢三,双桨平拖水蔚蓝。百分桃花千分柳。清代张问陶之阳湖道花中。冶红妖翠画江南。风来云去月当头,消夏湾里接素秋。如此烟波如此夜,居然著我一扁舟。 款识:舒位之《月夜出西湖作》。己亥秋阳日高晖于中书房写意。 其实,我并不喜欢文学院的拜师形式,这能让我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还搞出那么正规的仪式。一个行当,开始拜师,本身就不是什么好的兆头,比如,比如说相声那帮家伙。但是,文学院研究拜师这件事的时候,我还是对王宁先生说:可以算我一个,最好能分配我一个女学生。我是认真的。王宁先生问:真有时间保证?那好。 今年以来,我发现自己内心的孤独在蔓延,如果是去年,或者是更远一些时候,也许不会接受这件事的。我的意思说,SS,你不用感激我,这不是一件需要感激的事情。就像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样,都发生在我们最不在意的时候。也许,相对固定的两个人讨论一件事情,也许会变得愉快一些。我想,但愿我们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讨论一下相关问题。你没有对我叫“老师”,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是我们可以对话的前提和开始。我的意思是,在除“老师”这个称呼之外,你选择一个称呼,相对地固定下来。不然,干脆就相互称呼名字吧。那么,现在就开始吧。 关于我的书。你提到我的那本书2,使你流泪。我知道,那是一本好书,即使是别人写的,我也会这样说。这是专门写给一些拥有自己内心生活的人看的。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能很久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了。这样想的时候,眼里有泪水。但愿上帝能继续帮助我。 关于卡夫卡的内心生活。卡夫卡的意义是,一个凡人有机会活在尖锐的经验领域里,那是一个难以诉说的世界,一个接近上帝的世界。我只是知道:卡夫卡的书就像是一把利刃,常常会把自己的内心和现实世界“唰”的一下割开,把我带进另外的世界里去,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这个两个世界又奇怪地缝合了。我现在可以听见这个缝合的声音。卡夫卡式的内心生活,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标本,他告诉我们人可以怎样尖锐地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通过你的那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一种尖锐地感受世界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构筑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是你自己的东西,与任何东西的关联都不大。其实,也没有必要和什么东西保持一致的联系。没有办法,我们就是这样地感受。你说,怎么办呢?但愿有一种东西可以持久地把我们和这个世界持久地分离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不知道。 关于死亡。死亡的问题,我们这次不谈啦。我记得,读过一篇川端康成的散文,他提到这个问题——当时,我浑身冰凉。真的,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无法谈起,我只是知道,我对死亡充满幻想和好奇。那应该是度过界限以后的感受。我现在不知道。 关于散文的表达内容。我至今不认为散文必须同其他文学体裁严格区分开来。散文应该是一种和自己内心贴得最近的一种表达,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吗?我认同王安忆的说法——“散文要表达重大的心灵情节”。那,什么是重大的心灵情节呢?我搞不清。这样,散文中的“我”不要做作,不要平滑,不要不知东南西北,是一个独有的“自己”。 散文的自恋问题。如果“自恋”这个词语是中性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散文和它是同义词。 2《向陌生人招手》,高晖著,时代文艺出版社,年第一版。 ▲录诗歌《严重的时刻》(现代·奥地利·里尔克) 规格:32×67 释文: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款识:里尔克之《严重时刻》。庚子元宵,高晖录。 下面,尝试回答你的几个问题: 1.散文可以避开一些现实的、尖锐的事物,而只表达一种(至少有一部分是虚设的)优雅和骄傲吗?最最尖锐的事物在人的心灵深处,其实,现实并没有什么“尖锐”事物。“至少有一部分是虚设的优雅和骄傲”——表达内心的挣扎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的骄傲,这是一个作者的最后表达,不是目的——这是别人看出来的东西。当把虚设的优雅和骄傲当作目的时候,就完啦,什么都完啦——我们会忘记自己的虚弱和伤感的部位,会忘记自己的灵魂里不良的东西,在写字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在干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写作的。学会朴素地说话,当我们朴素地说出人话的时候,什么都有啦。朴素地说话和高贵地说话是一致的。朴素说话,可不是“土”气地说话。 2.关于自我内心生活的铺陈是否会造成阅读者耐性的某种伤害?我们的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顺便也有一些和我们一样地感觉世界的人也看到了,我们不是在写畅销书。再说,现在的绝大多数读者都是钢筋铁骨,谁能伤害他们?你写诗歌和散文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写小说,那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散文是私事,也不是——是你和与你心灵相契的人的一次约会,是这样吗? 3.它是不是“小资情调”?我不大懂什么是“小资情调”,如果小资情调是指对追溯高贵心灵生活那样一拨人,那么它就是啦。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小资”还没有形成,他们大多是与衣食住行联系紧密的一些人。还不可以谈情调——情调应该是一种信仰,可以为某种东西牺牲才可以称作信仰。 4.过多的自我与这个世界、与他人有什么相干?这个世界肯定有两篇相同的树叶,我相信。我们不是在科研,不是在研究学问,文学不是一门学问——首先是追溯自己的内心生活,其次,才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读他们。不要勉强所有的人都读你的东西,因为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文学,他们可以依照世俗的规则生活,也不需要温润的心灵。 5.散文可不可以不对内心追问而只抒写一种轻盈的表现与情怀?可以披上轻盈的外衣,只是外衣。朴素地说话以后,会出现一种轻盈,但那是另外的一种重量。 6.一些小说家写散文,把散文也弄得像小说3,像小说的什么?与内心息息相关的叙述;叙事时的流动感——表达的细腻;尽量朴素地说话;还有,就是我前面说的一种重量。专门写散文的人,包括余秋雨教授那些人——真的让人怀疑呀。怀疑他们什么呢? 据说,其他老师们开了书单,我们也开一个?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先读一读这两本书: 1.卡夫卡的随笔,找一本薄的,但是其中得有那篇著名的信件——写给他父亲的。这是一篇迄今为止同类散文中最好的。 2.《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写的,最好是王还译的那本,薄薄的。这是一本女性写作时无法越过的一本书。这本书滋养着几乎国内所有成功的女作家,可惜的是还来有很多人不认账啦——也怪不得她们,她们也许不理解。但愿你能喜欢这本书,如果不喜欢,千万不要硬读,不管他是多好的一本书。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和一本书的精神是否契合,在这个人与书接触的三分种内,就可以发现。如果发现不行,就及早放下,不然无法愉快。还有,就是如果读懂了,才可以和别人说——“我读过这本书啦”,一定就要尽量的读懂。如果,读了这本书,你就写一写读他们的一些想法。就算是“作业”。 3笔者在《关于散文的一些简单问句》里提到的问题。 ▲彻悟图 规格:90.5×44 释文: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款识:王安石之《千秋岁引·别馆寒砧》。己亥春阳日,高晖写其意也。 致SS/之二 有的时候,你发信息来的时候,我大多是在会议上或者正在做些别的,这样,就不能及时地回复你。我想,你会知道的。就像你知道的那样,我常常被另外的一种力量拖着——我前些天写一篇小文章提到过类似的事情。 先说你的《老宅》。总体的感觉还可以。有些句子我不大喜欢,我都划在上面了。如果“从整体上”说几句——就是太粘一些。怎样具体一点我的话呢?你吃过疙瘩汤吧?我喜欢汤是汤,水是水的那种,多好。疙瘩是什么呢?就是你要说这些话的背后的东西。汤是什么呢?你的叙述和动情的部位:你用什么样子的声调在说话,用什么铺陈这些背后的东西。当然了,疙瘩必须在水里。 要不然,咱们这样: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风貌之前,尽量多用短句。这样,可以人为地朴素一些。我的意思是,尽量把写童年事物文章的举止搞得朴素一些,努力不铺张不隆重,不要依赖那些翻译的句式说话。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等我们的语言姿态相对固定之后,那又是另外的一番样子。还有就是细节,应该描述细节的时候,就多些几笔,尽量让人看到感动你的东西。放慢了速度,才有了充足的感觉,我想,作者对细节本身的感觉就是散文的全部了。童年的感觉怎么写?太条理就出问题。 如果能让读者看到一个年轻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子上写这篇东西,就成功了。对了,这女人的呼吸是那样的均匀。这就是语言背后的状态感。多年以来,我寻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如何将文章做得安静。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读一个人东西,觉得这个人是“话痨4”,还有的时候,我们读到一个气喘吁吁的作者。 写童年的东西,还有一个关于自己记忆的选择方式问题。我们常常是在选择的时候出了毛病。散文所提供给别人和自己的,就是与作者自身生命联系得最为紧密的那一部分。好的散文得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将读者的思考能力往上推一下,这样——不能很清楚地说话可不行。小题就做小事,不能小题大作。写童年的东西,因为动人的和恐怖的隔了许多东西,如何还原就成了问题。在还原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单纯的东西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你说呢? 还有,你的读后感可以。可以就是可以,没有什么好说的。不可以的时候,才可以多说两句。这个读后感里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其实,读一本好书,能读懂一句话就可以。其实,你读懂了两句。 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我与地坛》,史铁生写的。这是一篇可以存活70年或者更久远的作品。如果读了,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字。不多。 4话痨,我们家乡形容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的专用词汇。 ▲录诗歌《镜中》(当代·张枣) 规格:30×40 释文: 镜中/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侯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款识:戊戌之秋,高晖录。 致SS/之三 一直没有说你的《可能的文字》,没说的理由是没有的。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珠子,不是常见的东西。做起来也是十分的吃力。这样的东西只是写给自己,和那些和我们一样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也许是陌生人。这样的文字像是珠子,因为它常常闪着光泽;而且还需要一根金线将他们撺在一起,这里含不得一点的瑕疵。你发现没有——这样的文字里哪怕只有一个虚词用糟,整个珠子的链条就断裂啦。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样的文字也许只是来源在梦中。文字里有一种痛,这样的文字就有灵性,同时,也会存在一种娇气。有的时候,灵性和娇气是一纸之隔。什么是娇气呢?就像是脚气。其实,娇气和抠脚气是一样的,自己一边有轻轻的疼痛,一边无法控制自己的痒。总之,这样的文字不适合你多做。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个女性大学生,叫曹明华,写过一本当时很著名的书——《一个女大学生手记》。她就是用类似的文字写作的。写着,写着,她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她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新鲜感的时候,也不再做梦,就没有写作的理由啦。 接着说。我的想法是,你还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一些你立即就想说的东西。然后,我们换一种写法。那是一种“泥沙具下”的东西。这样的时候,你就会变得“开朗”起来。你的许多写作的洁癖都会随风而去。你会发现的自己的内部会发生变化。你把自己放在世界里边,你变得“通俗”了,你会发现写作的困难不是写出来,而是境界的制约。这时,你又开始上路了。 我知道——这一次,和以前几次一样,我又没有说情自己的想法。没有办法,一种想法,一旦落在纸上,整个想法就会充满悖论。语言有的时候,征得像是一堆乱草——你不动它的时候,你觉得它们是混乱的;但是,你一旦开始整理它,就会发现它越来混乱。于是,我们开始用比喻,用手势,最后是沉默。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但是,有两点还是有一些道理:1.朴素一些的文字也可以成为珍珠;2.让文字变得有响动;这时你可以看看原野的散文,他还是知道一些语言的脾气的。他的《在西瓦窑看二人转》你得看看,堪称经典;3.你可以让语言有机理,原野在这篇散文里有,你也可以有。这样就会好一些。什么是机理呢?就是那些上帝带给你的意象,附着在语言上的一层有纹理的划痕(有点像盲人感受物体)。 我知道怎么可以稍微清晰一些了,你考虑问题的核心没有问题,属于你自己的;主要是在形式感上有一些问题,这就显得小气,主要还是描述问题时出了一点麻烦。怎么办?退回去——推到朴素里去,从朴素里寻找那些高雅、高贵、高尚、还有其他的高……我到底说清楚没有? ▲寻隐图 规格:89.5×48 释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童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府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款识:丘为之《寻隐者不遇》。己亥初春,高晖写于中书房。 致WN 感冒这东西很怪,能让人活得具体而低标准,我现在的惟一要求是不咳嗽,呼吸顺畅。很久没和陌生人交流了——你知道,虽不算陌生,但我们彼此毕竟没有感受过“活”的对方。现在,我带病坚持发言。 关于善良。一般来说,家乡——这次主要指辽北并兼及辽沈吧——部分作家的主要问题是人格缺陷、没才华,甚至想象力也不行。说出这个判断句,就想起去年我编那套孩子书,征稿时发现,有的作家或充盈着浓重的小市民气,或精神世界灰暗乃至阴暗,或语言干瘪粗糙叙述虚假——甚至不能像个好人那样说话。总之,他们大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cd/11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纸上雪露凝白,秋水老
- 下一篇文章: 把传统文化融进六一儿童节,故宫文化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