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马映竹

山里人起得早,太阳还没出山就放出了牛。从山脚一浪就浪到山头的梯田,牛一踩入,那夜梦就醒了,山歌声就成了对它的问候。

面对蝴蝶谷马鞍底入云的天梯,我只是个来自小人国的过客。思想只好在梯田的梯蹬上佝偻而蚁行。

天梯者,“梯田”也。

南宋范成大在《骖鸾录》中写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梯田:“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蹬,甚危。岭阪之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

梯田的起源

是然汗伍乾俩弟兄开创

栽秧起源

是美翠帕奥克斯开创

——《梯田起源歌》

我国山地面积多,同时又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生存的压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发梯田的国家之一。

“梯田”一词正式出现于南宋。此时梯田分布较为广泛,赣、湘、川、粤、闽、浙诸省的许多地区已是“梯田层盛,弥望青葱”。宋代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梯田的描绘。如方勺在《泊宅编》中记载“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诗人杨万里更作诗咏道:“翠带万千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大量的诗文记载说明梯田这一农地利用方式在宋代已盛行。

元代王祯《农书》系统叙述了梯田的分类、布设及修筑方法:“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垒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蹬,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佝偻蚁沿而上,褥土而种,摄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涉,俱若梯蹬,故总曰‘梯田’。”

先依山坡“裁作重蹬”,即修成阶梯状的田块;再“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即修成石阶梯,包围田土,以防水土流失。这样如果梯田上有水源,便可自流灌溉,种植水稻;若无水源,也可种粟麦等作物。梯田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能发展灌溉农业。因此,在有水源的地方,人们往往将垦山与治水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山地的利用率。

此后,梯田在全国都有发展,乃至于边远的广西归顺(今靖西县)、云南等地都有出现。

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深入西南山区考察,西南特有的梯田农业让他大吃一惊。他把这个重大发现写入了《农政全书》中,并将梯田与区田、圃田、圩田、架田、柜田、涂田一起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正式载入史册。

家就住梯田头,

太阳未出放水牛。

牛不抬头为吃草,

妹不瞧哥是害羞。

山里人起得早,太阳还没出山就放出了牛。从山脚一浪就浪到山头的梯田,牛一踩入,那夜梦就醒了。山歌声就成了对它的问候。

蝴蝶谷马鞍底山峻河纵,水长土沃,其生养芸芸众生的大山植被——梯田,可谓天之造化,一年四季,其绚丽多姿尽显风流!

白云还粘缠青山,小鸟伊始啼鸣。那一坡一岭的梯田便在村民的脚跟的丈量和茧手的抚慰中风情起来。去冬翻过的梯田被水汪着,在朝阳的映衬下一坡一岭的脆亮;一坡一岭的脆亮中被当作秧田的几丘几块,秧苗刚冒芽吐绿。那稀稀疏疏的绿,在周围左右田块的脆亮中,构成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水墨画。有早行的鸟叽哩于田埂间,啄得一只小虫便朗朗地飞向了远处……

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十级乃至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鳞次栉比的梯田,顺着蜿蜒的山势,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道道天梯,从远远的山脚箐底直挂山巅云天。哈尼梯田是自然、农业、社会文化三个生态系统的完美组合,维持了哈尼族上千年的生存与文明,给自然生命系统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发展和展示创造力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哈尼梯田的历史即使称不上世界最久,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梯田相比,哈尼梯田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现存传统梯田之一。

关于哈尼梯田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老祖宗看见螃蟹从水潭里往外爬,爬出了一道道水沟,道道水沟排列起来就像梯田一样。江外没有一块平地,老祖宗就学着螃蟹把山挖成一台一台的。这一台一台的平地慢慢就成了梯田。哈尼人从前种的是旱地,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过这座大山,嘴里含着一粒谷子。我们的狗一叫,小鸟吓得嘴一张,那粒谷子就掉下来,偏偏落在耕牛打滚的泥潭中。不久,长出来的谷穗像马尾巴一样粗,谷粒又饱满。这样,我们就在一台一台的梯田地里灌上水,种起水稻来。”

虽然哈尼族没有文字,但从现存的各种史料中,我们能够搜寻出有关哈尼梯田的足够多的历史痕迹。

哈尼族源于古西北部的羌人。公元前3世纪,哈尼族祖先“和夷”居住在今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四周,由于战乱频繁人们不得不分两路向南迁徙,一路自四川西南经昆明到滇东南地区,另一路从滇西北南迁。公元7至8世纪,哈尼族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西岸,到9世纪中叶继续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逐渐分布于资源丰富的澜沧江流域和境外缅甸、老挝、泰国等国的山区半山区,成为跨境居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山地民族。哈尼族本身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农耕经验和全部生产技术,都靠口传和示范,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一代代沿袭。在这种沿袭过程中,由于人们加入了丰富想象力,因此,哈尼族古老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都带着浓烈的神秘色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西南的大渡河畔已出现梯田的雏形。《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其土青黎,其田下上,其赋下中三错”,虽未直接提及“梯田”,但细加推敲,“其田下上”一句,不应排除指示“梯田”的可能。而进行此一种农耕形式的“和夷”则是哈尼族先民。《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提及西南夷高坡破池蓄水、引水灌溉的农业用水方式,正是哈尼族典型的梯田灌溉方式。

隋唐时期,部分哈尼族先民迁入哀牢山、六诏山等地,红河流域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等地逐渐形成哈尼族文化核心区。《蛮书·云南管内物产》是晚唐樊绰的著作,书中有“从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而“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记载。此处的“蛮”不单单是哈尼族,而是该地区非汉民族的总称。但是从地理位置上看,史书所描述的地区正是如今的哈尼族文化核心区。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年),在其名著《农政全书》卷五《田制·农桑决田制篇》引王祯《农书》“梯田”曰:“梯田,渭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王祯的诗文不仅描述了梯田的地理环境、开垦技术、耕耘艰难、种植品种、水利条件等,还生动地刻画出梯田中劳作的人的形象。在梯田分布较为集中的哀牢山下段、红河南岸地区,至明代哈尼族开垦梯田的历史有明确的记载。明嘉靖《临安府志·土司卷》中有一段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哀牢的壮观气象:“依山麓平旷处,开作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急,蹑坎而登,有石梯蹬。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数里不绝。”

综合上述史料,可见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的确,哈尼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从事稻田耕作的历史非常悠久。哈尼族史诗对其古老的家园有这样的描述:“在高高的山上,撒下了三升种,七月的蚂蛾上不了高山,十月的寒霜雪降不到坝子里。高山种地有收获,坝里种谷已饱满。”可见当时哈尼族的祖先在高山、平地都耕作稻田,且农艺水平相当高。据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由于受人口压力、疫病侵袭和战乱逼迫,哈尼族被迫离开古老的家园,进行了长期远距离的艰苦迁徙。而且,在迁徙过程中,哈尼族曾经驻留居住的地点几乎都是平坝。虽然没能在这些平坝地区定居下来,但哈尼族每到一地都能吸收当地民族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艺,所以迁居至红河哀牢山区的岁月里,哈尼族能够凭借其卓越的农耕技艺,在巍巍高山上创造性地建构出他们的生存之道。

……

萨拉阿依一一

货然山下货然寨,

土地肥沃庄稼好,

寨头山坡牛羊跑,

寨中公鸡朝天叫,

寨脚田里公鹅闹,

寨边骡马撤蹄爪。

果实满枝头,

雀儿齐欢跳,

山头寨脚歌声高。

人寿年丰,

吉星高照,

在新的沃土上,

哈尼延续着生命的波涛。

萨一一萨!

——哈尼族迁徙史诗《普嘎纳嘎》

在马鞍底.7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上,梯田占亩。主要分布在拉灯、普玛、中寨、中梁等地。

马鞍底的梯田是大山和森林的女儿,被绿色珍藏着,养眼、养心。她玲珑剔透,腼腆含羞,秀色可餐,思想纯洁,底蕴深厚。她养在深闺,不但战胜了你雪亮的眼睛,美丽的心灵,更战胜并生俘了你,让你在梯田的海洋里“拔剑四顾两茫然”。

都说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外化形态反映,实则不然。面对马鞍底的层层天梯,从山脚到天边,你拥有的是激动。你的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她的拥有,她的内涵,要比你的外表、心灵还要丰富,还要神奇。当你看了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是她的一个入口,无可奈何地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她的霸气就显现出来了——你会因为自己的无知无能,语言的匮乏,语无伦次而感到焦灼、心痛。

面对马鞍底入云的天梯,我只是个来自小人国的过客。思想只好在梯田的梯蹬上佝偻而蚁行。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投稿邮箱:hhrb

.







































有白颠疯怎么办
白癜风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xz/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