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鸭跖草常绿植物,生长强健,茎叶光滑,花为深蓝色,它比较喜欢温暖、湿润、耐荫和通风的生长环境,栽培以疏松、肥沃土壤为宜。鸭跖草是优良的室内观叶植物,可置于窗台几架或室外阴蔽处。鸭跖草可有效清除室内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是净化室内空气的优良植物。 形态特征 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长可达1米,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2厘米。总苞片佛焰苞状,有1.5-4厘米的柄,与叶对生,折叠状,展开后为心形,顶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长1.2-2.5厘米,边缘常有硬毛; 生产习性 常见生于湿地。适应性强,在全光照或半阴环境下都能生长。但不能过阴,否则叶色减退为浅粉绿色,易徒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弱光,忌阳光曝晒,最适生长温度20~30℃,夜间温度10~18℃生长良好,冬季不低于10℃。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性强,土壤略微有点湿就可以生长,如果盆土长期过湿,易出现茎叶腐烂。 栽培 鸭跖草用种子繁殖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温室育苗。播种前用25~27℃温水浸种8~10小时后捞出,在25~27℃下催芽3~5天,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育苗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内按10~15cm行距开沟,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后保持土壤湿润。 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2.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宫颈糜烂、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①防治感冒 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jg/3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璜泾人看过来好吃又好看的盆栽蔬菜扮靓
- 下一篇文章: 生长在农村的中草药,天天踩却不知它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