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除草剂太多,不知道选啥好
小麦杂草种类繁多,近年来,因超量用药及用药技术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杂草抗性逐渐提高,其中突出的表现包括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多种杂草对磺酰脲类产生抗性,以及禾本科杂草中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酯、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常用品种抗性都在增加等。下面来看麦田除草剂知识详解。 一、麦田除草常见各有效成份优劣及其性能比较 1、用于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产品优劣 2、用于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产品优劣 二、麦田除草“四把宝刀” 针对近年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结合多年大田试验研究,推荐4种药剂,只要将这4种药剂用好,对症下药,麦田除草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1、唑草酮。唑草酮的优势在于其杀草谱真的很广,而且速度很快。对小麦田常见也是发生抗性最明显的的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等杂草效果很好,药后2-3天就可以见效。如果剂型做的好,且掌握住在杂草萌发早期的时候施药,唑草酮单剂就可以解决小麦田的阔叶杂草问题。对防除婆婆纳效果显著。 用10%唑草酮WP16克/亩,施药气温10℃左右,地里的阔叶杂草大多2-4叶期,药后31天对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繁缕、泽漆、婆婆纳等杂草的株数防效达到%。对于3-5叶期的播娘蒿、婆婆纳等阔叶杂草药后88天株数防效为98%。 在使用唑草酮防治麦田杂草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含唑草酮的药与乳油制剂混用,可能会影响唑草酮在药液中的分散性,加重唑草酮药害。 (2)该药没有内吸活性,喷雾必须均匀周到,以保证除草效果。 (3)在杂草密度过大或草龄过大时需适当加大用药量,同时加大用水量,喷匀喷透,不宜重喷漏喷,以提高除草效果,防止麦苗产生药斑。 (4)按推荐剂量正常施用唑草酮,有时麦叶上会出现灼伤斑,特别是在气温稍高时用药,药斑更明显。一般能在短期内恢复生长,对最终产量没有影响。 实际推广应用中,推荐年前或年后早期气温尚未大幅回升时用药,安全性更有保障,并能很好地控制杂草的复发现象。如施药期偏晚,气温已回升至日最高气温达20℃以上时,则用水量要加大,以降低可能的药害风险。 2、唑啉草酯 唑啉草酯为苯基吡唑啉类除草剂,对于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硬草、野燕麦、多花黑麦草都有较好的效果,对看麦娘和菵草的防效明显优于甲基二磺隆。在日本看麦娘密度较大且4-6叶期时施药,2.5%唑啉草酯EC毫升/亩对大龄日本看麦娘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药后38天鲜重防效达到80%;毫升/亩效果突出,药后38天鲜重防效达到93%。 拔节期使用2.5%唑啉草酯EC毫升/亩,不但对小麦很安全,对同样已拔节并长高至30-40厘米的大龄的日本看麦娘仍然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唑啉草酯一般施药后48小时敏感杂草停止生长,3~4周杂草彻底死亡;对小麦安全性高,不良气候条件下施用,也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药物在土壤中降解快,很少被根部吸收,土壤活性很低,对后茬作物无影响;耐雨水冲刷,施药后1小时遇雨基本不影响除草效果。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唑啉草酯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其他麦田除草剂相比,竞争力更强。 可以想像唑啉草酯+异丙隆在以日本看麦娘为主要草相的地区应该是个比较不错的组合,可靠性较强。此组合也可推广应用于菵草区域。 唑啉草酯对部分地区多发的早熟禾、节节麦、雀麦基本无效。 3、异丙隆 异丙隆为取代脲类选择性除草剂,是一种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兼茎叶处理剂。异丙隆既可以用于苗后除草,也可以用于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其施药窗口较宽,小麦播种后至杂草出苗期间到杂草拔节均可施药,用于封闭最佳施药时期为播种后10-15天,杂草正在陆续萌发出土期间。杂草出齐后使用异丙隆,需越早越好,早期使用用药量更低,效果更好。异丙隆苗前封闭、苗后早期、苗后中、晚期施药一般使用剂量分别为:80克、克、克/亩活性分子。 异丙隆同样有较好的配伍性,与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桶混使用时,能大大促进除草效果和除草速度。可以说,异丙隆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小麦田除禾草必备良药。 之前提到的异丙隆+唑啉草酯组合同时也可作为小麦拔节期“补火”使用,当施药过晚,小麦已拔节,杂草已长大,或者前期施药效果不显著时,使用此组合,往往也既安全,又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异丙隆在小麦拔节期间使用并不十分安全,用药量宜控制在克有效成份/亩以内。 提到异丙隆,不得不提到其药害风险,其药害主要来自寒流,也就是气温突然下降。药害表现前期施药主要为“开水烫状”,后期施药主要表现为“白粉状”,严重时,比如小麦苗弱又遇强寒流时,也可至小麦死亡。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规避: (1)、提早用药,避开寒流; (2)、控制好用量,按推荐剂量使用; (3)、加强田管,通过播种时浅旋耕及降温前及时灌水保湿提高抗寒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jg/2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么多叫草胺的除草剂,有啥不一样把人
- 下一篇文章: 除草剂主要品种及其特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