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丨参禅钟山
点击“蓝色” 静园听风 参禅钟山文/李贵龙 知行山水,应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行走山水间,观万物竞自由,风轻轻地吹拂,云缓缓地飘荡,鸟儿啾唧,蝴蝶舞蹈,小河低吟,花儿吐香……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大自然,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画卷,更是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观画,欣赏造物主的神奇;吟诗,悟出人生苦旅的真谛。更有那深藏在千山万壑中的人文景观,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人类坎坷不平、荆棘塞途的历史旅程,也记载着人类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学说奠基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行走山水,有感而发。四季轮回,逝者如斯,数千年来步其后尘者众。步后尘者并非全都是智者仁者,当然,非智非仁者,在山水间行走,也算是不错的人生体验。毕竟,能达到孔圣人一样境界的人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我就属于非智非仁却爱行走山水间的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秋风落叶的季节,沐着丝丝秋雨,借着参加某所高校举办的陕北文化研讨会的机会,忙里偷闲,走进了钟山石窟。 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秀延河北岸,钟山石窟就座落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水交汇处。 现在,无法知晓是谁对钟山石窟肇造进行选址的,但他肯定是一位高人。他熟知人与山、与水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佛祖也亦然。 钟山虽然称不上挺拔险峻,巍然屹立,同样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胸包容万物。秀延河虽然外表柔弱、平静,同样穿石破岩,浩浩荡荡,以灵性和智慧,毅力和决心,朝着心中蔚蓝的大海日夜流淌。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千余年凿建而成。整个石窟群依钟山、临秀延而建。如今,虽然满面沧桑,却难掩曾经的雄宏气派。 一座石拱桥连接着此岸和彼岸,我缓步从桥上走过,从世俗的此岸到达圣洁的彼岸。 钟山石窟太过寂静,只有一位老农模样的看守者。据他说,他是顾用来专门照看寺院的,每天打扫打扫卫生;不忙,只是太孤寂,找个啦话的人也难,三四天了只来了你们三位参观者。从他脸庞堆满的笑容和客气友好的态度告诉我们,他说的是再实在不过的实话。 随着看寺老者轻盈的步履和流畅而专业的讲解,穿山门、过牌坊,走进主窟万佛岩。看寺老者对钟山石窟的历史如数家珍,没想到,其貌不扬的他还是一名称职的导游! 他说,这里原来还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雕梁画栋,十分壮观。这在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中有记载,可惜毁于兵燹,除正殿石窟外,尽成废墟。如今,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遗存有不少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 始建于宋平治四年()的主窟(中窟)保存最为完整,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走进万佛岩,就走进了佛国世界。 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平方米,平顶八卦莲花藻井,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佛像,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还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密层层地刻满了以佛教故事为主的浮雕。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 据说,石宫寺有辉煌的过去:占地垧,僧人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四季香烟缭绕,钟鼓喈喈,信众簇拥;主持僧北辖葭州,南统骊山,是黄土莽塬最红盛的宗教圣地。 世事变幻莫测,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如此!佛界亦然! 当下的石宫寺,确实有点冷清。佛祖倒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寂寞,半毫的冷落,仍然以千年不变的慈祥面孔,静观沧海桑田、笑对人间冷暖。 这就是佛,和佛应该保持的姿态与心态! 本来,雕凿佛造像的初衷,就是作为偶像供人敬仰的。佛像的雕成初始,顶多是一件艺术品,只有经过香烟的缭绕,信民的贡奉,才被叩拜成至尊的佛爷。当然,雕凿的过程也应该是虔诚的修行过程。 礼佛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说白了礼佛参禅是自我洗心革面,自我觉醒,自我完善的过程。 当下石宫寺的冷清,是佛像褪去了圣洁的光环,回归到了艺术的本真。就连孤单的看守寺院的老者,向我们反反复复讲述的也是它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是中国最早、世界罕见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可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相媲美,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而闭口不言佛爷有多么灵验,佛事有多么红火。 当然昼夜香火不断,四季信民如潮更好。本来,寺庙道观是凡俗与圣洁共存的文化空间。 确实,钟山石窟的存在,不在于世俗佛事活动的热闹,而是其历史的、人文的和艺术的宝贵价值。 研读钟山石窟,就是研读一部佛教东传史,研读一部华夏族人宗教信仰史,研读一部中华石雕艺术史。 主窟的外壁上,我发现有道教鼻祖老子、儒教始袓孔子和关帝圣君的造像。看寺老者说,老子的造像是明代万历年间雕凿而成,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和关帝圣君的造像补雕其上。至此三教圣人尊居一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最完美的体现。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宗教的并存性;对外来宗教的融合性;显著的民族性和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务实性。特别在陕北,无论规模大小的寺庙和道观,主祀的或佛或道或儒,同时也会把或儒或道或佛,以及民间信仰的诸神供奉,让他们共享香火。规模大的寺庙群佛、道、儒各居一室,像赵钱孙李诸姓人家组成的村子,和睦相处,春耕秋收,各过各的日月。规模小的寺庙佛、道、儒共居一室,似集体办公的政务大厅,互不干扰,有条不紊,各司其职。这正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中庸之道在宗教信仰上的体现。 来去匆匆,游览式的拜读,对于佛教经典和石雕艺术巨著般的钟山石窟,显得十分草率和肤浅,却受益匪浅。 经石拱桥缓步返回,从圣洁的彼岸回归世俗的此岸。回首仰望钟山石窟,再次与镌刻我心扉的影像重叠,参禅钟山,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10/5于仙岭草庐 作者简历: 李贵龙,绥徳县人。现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绥徳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会刊《文化绥徳》、绥徳县老年学会会刋《绥徳老龄》执行主编。 先后撰著出版了散文集《文化绥德》《知行山水》和文史类书籍《定仙墕镇志》《四十里铺镇志》《河底乡志》《薛家河镇志》《义合镇志》《绥徳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绥德县文化志》《绥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绥徳名胜古迹新景》《绥徳石文化大观》《绥徳石牌楼》《绥徳东汉画像石》《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绥徳文库?民俗风物卷》《绥徳饮食图典》和《石成锦绣--绥德石文化大典》和摄影集《疏属山》。《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列入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同时被评为资助项目的精品项目,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9月)”和“中国高校出版社年度书榜”,列梁衡散文《爱国四章》一书之后居第二位。该书年又荣登《华商报》书榜,并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同时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ID 静园听风 投稿邮箱 qq.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论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cd/2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宕昌美文宕昌国冰与火的传奇
- 下一篇文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个最特别的Mar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