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旧游之地,有名的公园,当年都一一去过。但此番重来,却迟迟未起游兴。仿佛内心克服不了一种阻力,正如刚刚失恋,无法立刻投入到下一份恋爱中去一样。

不过这“空窗期”也仅维持了三个月:)8月11日,看预报说次日有暴雨,打算趁雨前往颐和园。选择颐和园,自是因为这座园林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而建;选择雨天,自是想在此地重温江南的润泽。不料,为安全计,这一日北京的公园们纷纷关闭了。于是推到1日,定好早晨5点半的闹钟,以不错过雨后晨间的水汽。

一夜暴雨,出门时已停歇,到7点多,又下起了细雨。从东宫门进园。站在湿漉漉幽幽然的庭院里,颇有些感慨,因为上一次的到访,已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眼前,俨然都是新事物。信步走去,过谐趣园未入(尚未到开门时间),向着后湖方向前行。

这是进园后拍的第一张,已感觉到皇家园林的尺度,及异于南方的植被与古建配色。

细雨不必打伞

谐趣园外,有猫跳上墙头。仓促间按一张,未及调整相机参数,天空过曝了

来到后湖。面对着这一片密林围绕的荷池,真有种熟悉和惊喜感,除了桥栏上的红色,俨然便是江南。

而建筑则提醒着地域的差别。

荷叶仍是那冷绿的荷叶,无论南北。

晶莹的蛛网

这一张令我想起曲院风荷的荷池边。

园中鸭跖草常见

古松与灰城墙,作为白玉簪的青灰调背景

古松掩映下的寅辉城关

旋覆花亦常见,为北京市推广替代人工草坪的16种野草之一

雨停了,云还未散

上万寿山,蓝天渐显

等了许久,等大片的白云飘走,露出蓝天

在万寿山顶远眺玉泉塔

万寿山山道上俯瞰昆明湖,湖极平大,不是西湖秀美风格

道旁五叶地锦上洒落阳光

昆明湖畔长廊

望向西堤豳风桥、玉泉塔与西山。湖与堤与桥与塔与山脊,这是第二处令我想到西湖的场景。

豳风桥,西堤由北向南第二桥。

往十七孔桥方向走。过佛香阁而未入,在墙外仰拍了一张。日照强,易于出高饱和度的照片。

在这片水域里看到西湖常见的萍蓬草、慈姑、梭鱼草、千屈菜,也有故旧重逢之感。

慈姑

梭鱼草

这是北京特色。画得较粗糙。

麦冬,杭州常见

墙砖中的长寿花

这是某个忘记了名字的码头边。柳荫下,荷花与香蒲同植。

再前行。有白杨道,亦是“北风”

湖畔狗尾草

紫薇

有光则不同

从万寿山脚走到了西堤西侧,遥望佛香阁与十七孔桥

西堤西侧的黑天鹅

湖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颜色

与旋覆花同为北京市用于替代人工草坪的16种野草之一,青杞

旋覆花

玉簪

走上西堤。

颐和园西堤源于西湖苏堤,也有六桥,此为由南往北第一桥:柳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

西堤上的桥只拍了这一座。

西堤虽与苏堤有此渊源,形制与体感却与苏堤大为不同。

苏堤直而西堤曲。

苏堤之桥俱为拱桥,无桥亭,势缓,易于上下。西堤六桥中除玉带桥与界湖桥外,都有桥亭。桥洞有圆有方。除界湖桥外,于我而言都觉势陡,尤其玉带桥这一座高拱桥。

苏堤临湖处皆设长椅,游客于柳荫下面湖而坐,湖水触手可及,营造了十分亲近的心理距离。

而西堤堤面宽阔,与湖水间时有植被阻挡,感觉上隔着一层。

图中:西堤上的芦苇(湖中荷花甚美,但没有拍出好照片

重瓣棣棠

日暮时分起了漂亮的云,从西堤望佛香阁

行至玉带桥,见夕光照进桥洞。西湖也有玉带桥,连接曲院风荷与苏堤,是西湖众桥中我最喜欢的一座,形制上倒与西堤豳风桥接近。

我从后湖到万寿山,再从万寿山不息地走到此处,已经力竭,遇此高拱心生退意,因此没有上桥。

北转,来到西堤北段。泱泱大湖中无所遮挡,风力甚劲。

对面的耕织图景区之玉河斋

看到这一幕时,我也在长椅上歇脚。这是这一天照片中我最喜欢的。

最后从西门出来,天光好看。

因脚力有限,此回未能尽游,以上与西湖之同异也只是粗感,定有不周及未尽处,留待下次补正。

在微博发了颐和园从雨到晴的组照,看到一些因为对摄影不甚了解而发出的议论,如“这与我熟悉的颐和园不同”“这样的绿是加了滤镜”云云,因此敲下下面几段话,做个经验分享,也给游玩、观景提供些建议:

自然摄影所能培养的经验之一,或者说摄影的常识之一,是景物的影调、色调与质感并不是“一定”的,而随光线的方向、强度、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天之中,这样的变化要发生许多次。作为一项基本的专业训练,摄影师去户外拍照,必要先对气候条件(如空气湿度、空气质量等)与时刻进行预判和选择,因为这两者是自然光的主要决定因素(对于照片色调来说,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镜头与光线的角度,一是聚焦的目标本身的色调与其背景的色调)。这里且谈天气与时刻这两个因素。这两者的不同组合,就能使同一地点的景物生发出诸多变化来。摄影师通过大量的观察、试验,努力去找到自己心中最为理想的特定的组合。但因这种组合带有偶然性,很多照片所留下的画面,是不可再现的。而一般人对于景物的印象,往往只是主流天气下的白天所见(所谓“主流天气”,在大部分地区主要是晴、多云和阴这三种,毕竟一年之中,还是以这几种天气出现的概率为最大。但这里又有季节性,比如江南地区夏天有梅雨季,那么这时候雨天就成为主流)。许多人从未选择在雨天或清早、傍晚出游,出游时,也缺乏观察的专注度与敏感性,加之身体只保持在“直立”与“小坐”两种状态(须知摄影师面对目标是前后左右上下尽可能全方位变化角度的),就景物的诸多面貌而言,领略的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这样的“部分”,却往往被当作“常态”来形成刻板印象。当人们泛泛地谈某一地的景物是什么色调什么质感,反映的实际上是这一地的整体气候特性(包括由这种气候条件所影响决定的自然环境),但这并不能用来指导某个具体时刻的个案。比如杭州潮湿,然而天天潮湿吗?北京干燥,可是时刻干燥吗?把这样笼统、相对的概念当作无时不验的绝对真理,显然是错误的,这样的概念也无法用来预判具体某一天某一时的景象。所以对于怀抱着某种特定的憧憬的游客来说,想要达成所愿,游玩前首先要做的功课是去了解景象的前提条件:什么天气,什么季节,一天中的哪个时刻,乃至什么站位,如此等等。我拍西湖这么多年,体会过各种天气状况下、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以及天气与时间、季节的不同组合下,西湖各是什么样子,看得越多,越觉得西湖从来没有重复过它自己。同一季节前提下,润泽有之,干燥亦有之;明艳有之,枯淡亦有之,由天时决定(当然,会有一个统计学上的比例问题,由此才能够产生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个春天我也拍了一些阴天的西湖,草木色彩十分干涩,因此很少发出来,这并不是说西湖就没有这样的面貌了。那么北京可以有“江南感”吗?可以像江南那么润泽吗?当然可以,满足限定条件就行。倘若对着这样一幅照片:一夜暴雨后的早晨,细雨还在偶尔落下,被蓊郁的草木所包围,因而水汽尚未消散,更兼有荷叶的冷调作为底色,这样一幅颐和园后湖的景象——而选择在晴朗的白天,或是连晴后的阴天,希望“复刻”这种体验,那便是缘木求鱼了。别说天气不同,景物风貌大异;即便都是晴天,都是阴天或都是雨天,也各有各的不同:暴风雨后碧空如洗的晴天,与雾霾晴天,怎么会一样呢?晴天过后转阴天,与雨后的阴天,怎么会一样呢?迅疾的雷雨,与连绵的细雨,怎么会一样呢?如果想要看到特定景色,也是要先了解这些前提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zhicaoa.com/ytccd/12163.html